河北小村“麦客”经济铺就农民致富路
河北小村“麦客”经济铺就农民致富路
河北小村“麦客”经济铺就农民致富路唐笛 中青报·中青网(zhōngqīngwǎng)记者 朱洪园
6月(yuè)20日下午,北京市通州区王各庄村的麦田里,麦浪(màilàng)翻滚,机声(jīshēng)轰鸣。26岁的年轻“麦客”王世军正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收麦,随着一垄垄小麦被卷进滚筒内,麦粒瞬时被送到储粮舱。
“麦客”正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(zài)北京市通州区收麦。受访者供图
与王世军一起,一共有7台联合收割机一起作业,他们都(dōu)是来自河北省曲阳县西么罗村(xīmeluócūn)的贺刊农机服务合作社。
“别看世军年纪小,他也是干了五六年的老师傅了,我们之中属他技术最好。”合作社(hézuòshè)负责人王会(wánghuì)明说,5月18日(rì),他们一共11个村民从老家出发,从河南驻马店一路向北,收割小麦。
西么罗村党支部书记王瑞告诉记者,每年麦收时节,村里的(de)“麦客”们都会(huì)驾驶着现代化农机,沿着(yánzhe)麦熟带由南向北迁徙。最南从湖北收起,经河南,过河北、北京,最后到内蒙古,行程数千公里。
西么罗村地处曲阳县东部,这个华北平原上的(de)小村庄,是(shì)远近闻名的“农机专业村”。村民们靠着农机走南闯北,将“麦客”经济做得风生水(fēngshēngshuǐ)起。
王瑞说,上世纪90年代,有(yǒu)几个敢闯敢干的村民率先(shuàixiān)购买了村里第一台联合收割机(shōugējī),开始尝试跨区收麦作业。“当时一台联合收割机的价格在四五万元,村民们那时没什么钱,四个人凑钱买了一台。”
随着收益逐年增加,越来越多的(de)村民加入到农机队伍。到今年,全村农机数量已突破200台,涵盖收割机(shōugējī)、播种机、秸秆打捆机等多种机型,每年从(cóng)5月中旬(zhōngxún),农机手和农机形成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。
“我们(wǒmen)是农机手中的(de)‘夫妻档’,跨区作业22年了。2003年,家里合资购买了第一台农机,到现在换了5辆,今年还花28.2万元购买了一台福田雷沃5125型号的联合收割机(shōugējī)。”村民王会杰(wánghuìjié)说,他今年45岁,是村里的老农机手。
每年5月从河南(hénán)开始,他也是一路向北收割(shōugē),最远跑到内蒙古,作业周期长达5个月,一个麦收(màishōu)季,除去油费(fèi)、拖车费和生活成本,每人每月能挣两三万元。“因为真诚地服务客户,收割技术被认可,每年订单不用愁。”
王会杰的搭档王彩红说,除了收获(shōuhuò)颇丰,每年还能因为这个事业走遍祖国大好河山(dàhǎohéshān),既辛苦又满足。
为应对跨区作业中的信息不畅、维修困难等(děng)问题,西么罗村成立了两个农机服务合作社(hézuòshè),采取“统一调度、资源共享”的模式。
合作社负责人王江龙介绍:“我们通过微信群和农机平台对接种粮大户,将订单(dìngdān)再分配给村里的(de)农机手,抱团闯市场,既提高效率,避免(bìmiǎn)扎堆竞争,又能增加农机手收益(shōuyì)。同时,合作社成立了农机服务队,统一联系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,降低单机成本。”
此外,村里还(hái)组织老机手带新手,定期开展技术培训,确保作业效率和安全。“现在不少90后和00后也(yě)加入进来,他们学习新技术快(kuài),无人机测绘、智能导航设备用得比老手还熟。”王江龙说。
00后小伙王铭泽是村里最年轻的“麦客”,他今年21岁。在西么罗村,记者见到他时(tāshí),他刚刚从(cóng)河北邢台收麦回来。
“在家修整一个多月,然后就出发去内蒙古收麦。”王铭泽说,2021年他开始跟着(gēnzhe)父亲外出收麦,一边看一边学,现在他已经能独立熟练(shúliàn)操作联合(liánhé)收割机(shōugējī)了,去年他的父亲为他花费将近30万元买了一台新的联合收割机。
“大约两年时间,我们就能收回(shōuhuí)投资成本。”他笑着说。
王铭泽正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河南新乡收麦(shōumài)。 受访者供图
他告诉记者,一路上走南闯北虽然辛苦,也收获了很多感动(gǎndòng)。有时候,他们中午忙得吃不上饭(fàn),经常有村民免费送来饭菜、饮料。
为了回馈村民的善意(shànyì),有经济困难的村民,他也会伸手援助。今年(jīnnián)5月,在河南平顶山市的一个村子,他听一个村民说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,今年已经70岁了,自己种了两亩多小麦(xiǎomài),没钱收割。
他直接(zhíjiē)把联合收割机开到了老人的田地里,免费帮老人收割了小麦。
王瑞告诉记者,随着(suízhe)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,西么罗村计划拓展秸秆回收(huíshōu)、深松整地等多元化服务,同时探索“互联网+农机”模式,通过线上平台接单,进一步(jìnyíbù)提升效益。
“以前(yǐqián)是面朝黄土背朝天,现在是开着农机走全国(quánguó)。我们要把西么罗村打造成华北地区有名的(de)农机服务品牌,让更多村民吃上技术(jìshù)饭。”王瑞说,西么罗村的“麦客”经济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,更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来源(láiyuán)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唐笛 中青报·中青网(zhōngqīngwǎng)记者 朱洪园
6月(yuè)20日下午,北京市通州区王各庄村的麦田里,麦浪(màilàng)翻滚,机声(jīshēng)轰鸣。26岁的年轻“麦客”王世军正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收麦,随着一垄垄小麦被卷进滚筒内,麦粒瞬时被送到储粮舱。
“麦客”正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(zài)北京市通州区收麦。受访者供图
与王世军一起,一共有7台联合收割机一起作业,他们都(dōu)是来自河北省曲阳县西么罗村(xīmeluócūn)的贺刊农机服务合作社。
“别看世军年纪小,他也是干了五六年的老师傅了,我们之中属他技术最好。”合作社(hézuòshè)负责人王会(wánghuì)明说,5月18日(rì),他们一共11个村民从老家出发,从河南驻马店一路向北,收割小麦。
西么罗村党支部书记王瑞告诉记者,每年麦收时节,村里的(de)“麦客”们都会(huì)驾驶着现代化农机,沿着(yánzhe)麦熟带由南向北迁徙。最南从湖北收起,经河南,过河北、北京,最后到内蒙古,行程数千公里。
西么罗村地处曲阳县东部,这个华北平原上的(de)小村庄,是(shì)远近闻名的“农机专业村”。村民们靠着农机走南闯北,将“麦客”经济做得风生水(fēngshēngshuǐ)起。
王瑞说,上世纪90年代,有(yǒu)几个敢闯敢干的村民率先(shuàixiān)购买了村里第一台联合收割机(shōugējī),开始尝试跨区收麦作业。“当时一台联合收割机的价格在四五万元,村民们那时没什么钱,四个人凑钱买了一台。”
随着收益逐年增加,越来越多的(de)村民加入到农机队伍。到今年,全村农机数量已突破200台,涵盖收割机(shōugējī)、播种机、秸秆打捆机等多种机型,每年从(cóng)5月中旬(zhōngxún),农机手和农机形成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。
“我们(wǒmen)是农机手中的(de)‘夫妻档’,跨区作业22年了。2003年,家里合资购买了第一台农机,到现在换了5辆,今年还花28.2万元购买了一台福田雷沃5125型号的联合收割机(shōugējī)。”村民王会杰(wánghuìjié)说,他今年45岁,是村里的老农机手。
每年5月从河南(hénán)开始,他也是一路向北收割(shōugē),最远跑到内蒙古,作业周期长达5个月,一个麦收(màishōu)季,除去油费(fèi)、拖车费和生活成本,每人每月能挣两三万元。“因为真诚地服务客户,收割技术被认可,每年订单不用愁。”
王会杰的搭档王彩红说,除了收获(shōuhuò)颇丰,每年还能因为这个事业走遍祖国大好河山(dàhǎohéshān),既辛苦又满足。
为应对跨区作业中的信息不畅、维修困难等(děng)问题,西么罗村成立了两个农机服务合作社(hézuòshè),采取“统一调度、资源共享”的模式。
合作社负责人王江龙介绍:“我们通过微信群和农机平台对接种粮大户,将订单(dìngdān)再分配给村里的(de)农机手,抱团闯市场,既提高效率,避免(bìmiǎn)扎堆竞争,又能增加农机手收益(shōuyì)。同时,合作社成立了农机服务队,统一联系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,降低单机成本。”
此外,村里还(hái)组织老机手带新手,定期开展技术培训,确保作业效率和安全。“现在不少90后和00后也(yě)加入进来,他们学习新技术快(kuài),无人机测绘、智能导航设备用得比老手还熟。”王江龙说。
00后小伙王铭泽是村里最年轻的“麦客”,他今年21岁。在西么罗村,记者见到他时(tāshí),他刚刚从(cóng)河北邢台收麦回来。
“在家修整一个多月,然后就出发去内蒙古收麦。”王铭泽说,2021年他开始跟着(gēnzhe)父亲外出收麦,一边看一边学,现在他已经能独立熟练(shúliàn)操作联合(liánhé)收割机(shōugējī)了,去年他的父亲为他花费将近30万元买了一台新的联合收割机。
“大约两年时间,我们就能收回(shōuhuí)投资成本。”他笑着说。
王铭泽正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河南新乡收麦(shōumài)。 受访者供图
他告诉记者,一路上走南闯北虽然辛苦,也收获了很多感动(gǎndòng)。有时候,他们中午忙得吃不上饭(fàn),经常有村民免费送来饭菜、饮料。
为了回馈村民的善意(shànyì),有经济困难的村民,他也会伸手援助。今年(jīnnián)5月,在河南平顶山市的一个村子,他听一个村民说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,今年已经70岁了,自己种了两亩多小麦(xiǎomài),没钱收割。
他直接(zhíjiē)把联合收割机开到了老人的田地里,免费帮老人收割了小麦。
王瑞告诉记者,随着(suízhe)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,西么罗村计划拓展秸秆回收(huíshōu)、深松整地等多元化服务,同时探索“互联网+农机”模式,通过线上平台接单,进一步(jìnyíbù)提升效益。
“以前(yǐqián)是面朝黄土背朝天,现在是开着农机走全国(quánguó)。我们要把西么罗村打造成华北地区有名的(de)农机服务品牌,让更多村民吃上技术(jìshù)饭。”王瑞说,西么罗村的“麦客”经济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,更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来源(láiyuán)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